---
例如河南的简称“豫”,河北的简称“冀”,都是取自古代的州名。那么,广东为什么没有沿用古州名呢?实际上,广东最初属于“交州”。汉武帝灭了南越国后,在这片土地上设立了交址刺史部,东汉末年提升为交州。当时的交州面积极为广阔,不仅包括了今天的两广地区,还涵盖了现在越南的北部和中部,行政中心设在现今越南的河内。
---
三国时期,交州归属东吴。为了加强对交州的管理,东吴将行政中心迁至番禺(今广州),之后又将交州一分为二,分别成立了交州和广州两部分。广东的雷州半岛仍属于交州,而广东的内陆地区划归广州管辖,因此“交”和“广”已经分开。到了唐朝,交州名称逐渐消失,岭南地区被划分成五个都督府,包括广州都督府和安南都督府等。
---
五代时期,交州短暂复兴,但其辖区与唐代的安南都督府相似,且屡次发生动乱。南汉政权最终忍痛放弃了交州,导致交州逐渐脱离中原王朝的掌控,成为越南当地统治者的国家。既然交州(交趾)最后主要指代的是越南地区,那么用“交”字作为广东简称,自然不合适。
---
湖南和湖北的“湖”指的是洞庭湖,山西和山东的“山”指的是太行山,河南和河北的“河”指的是黄河,那广东和广西的“广”到底指的是湖、山还是河呢?小时候我也一直好奇这个问题。后来才了解到,“广”实际上是指“广信”,广信是一座历史上的城池。汉武帝为了加强对交趾地区的管理,下令将刺史部从海滨的番禺迁至更靠近中原的广信城。这里的“广信”寓意着“广布恩信”,即广泛传播恩德与诚信。
---
至于广信的具体位置,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议,有说是今天的广西梧州,也有说是广东肇庆。不论是哪一处,广信都是从湖南通往岭南地区的要冲。中原王朝只要牢牢控制住广信,就能实现“进可攻,退可守”的战略优势。贯穿两汉时期,广信一直是岭南的政治和军事中心。
---
交州与广州并立时期,广信逐渐被番禺所取代。唐朝晚期,管理岭南的“岭南道”被分成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,前者主要管辖原广州地区,后者主要管辖原交州地区。宋朝初年,宋太宗在唐代制度基础上将“道”改为“路”,岭南道改称广南路,因治所从番禺迁回广信,故名“广南”。
---
由于广南路辖区过大,不便统治,后来被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,这成为了后来广东和广西两省名称的雏形。元朝推行行省制时,广南东路大部分划归江西行省,广南西路大部分划归湖广行省,直到元末才正式设立广西行省,明初才设广东行省。“广”字起源于广信,而广西、广东均与广信城有密切关联,若用“广”作为广东简称,容易引起混淆。
---
既然有像山西用“晋”这样古国名作为简称,广东为何不用南越国的“越”字呢?先秦时期,中原王朝的势力有限,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有许多不同的民族。由于交通不便,中原对这些部族知之甚少,便统称他们为“越”。随着对“越”族了解加深,逐渐出现“百越”、“诸越”等称谓,表明这些“越”族群内部差异较大,语言文化各异。
---
“百越”地域广阔、人口稀少,越族人喜欢聚居。根据居住地不同,可划分为扬越(江淮流域)、于越(浙北)、东越(浙南)、南越(广东)、西瓯(广西)和闽越(福建)等。扬越和于越因与中原文化交流较多,发展较快。扬越中的句吴在周朝成为富裕的吴国,传说周文王大伯为家族和睦甘心放弃西岐首领之位,迁往句吴,逐步推广中原文化,成为吴国首领,甚至差点灭楚。
---
毗邻句吴的于越也快速崛起,成为著名的越国,但后来分裂,一部分建立了东越国,另一部分建闽越国,虽然最终都消亡,但历史存在无疑。如果用“越”字作为简称,浙江用“越”可能更为合理,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影响力远胜南越。
---
古代存在许多通假字,即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替代原字,“粤”通“越”即是典型例子。《汉书》中既出现“百越”“南越”,也有“南粤”,二者当时含义相同。随着历史演变,“粤”和“越”才逐渐分开。
---
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原战乱频繁,许多人迁往相对安定的岭南。新迁者和当地居民在生活习惯、语言文化上差异较大,形成了诸如客家人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汉族分支。
---
到了明清时期,浙江、福建和两广地区文化特色日益明显,用“越”或“粤”来统称已不合适。为更好区分,人们将岭南地区统称为“粤”,广西为“粤西”,广东为“粤东”。
---
清代两广总督同时管理广东和广西,两地较为统一。但民国军阀割据后,广东和广西形成不同军阀集团,广西的“桂系”和广东的“粤系”相互对立。此时,广西不愿继续与广东共用“粤”字,导致“粤”逐渐专指广东。
---
综上,“粤”字成为广东简称绝非偶然,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。无论广东与“粤”字的历史渊源,还是文化认同,都表明“粤”是广东最恰当的象征。正是广东的开放包容,使得粤剧、粤语、粤菜等文化得以传播,影响深远。
---
参考文献
《史记》
《汉书》
《中国通史》
《中国地理》
---
如果你想要更详细的调整或口吻变化,也可以告诉我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