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发锦鲤,真的有用么?

转发锦鲤,真的有用么?

撰文 / 贝尔蒂埃(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)

运营 / 苌琦

“转发这条锦鲤,

未来三天你会好运不断。”

“转发这条海豚,

未来一周你会好运好炸天。”

“这条说说真的有毒,

转发后未来100天你会心想事成,

没用我直播吃键盘!!!”

当我被这类锦鲤刷屏之后,忍不住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转发锦鲤,说的就好像锦鲤真的无所不能一样。

Part one

锦鲤有用吗?

先说结论,从统计学的角度看,转发不转发锦鲤是没有用的。如果找来两组同学,一组转发锦鲤,一组转发锦鲤之外的任何东西,之后好事的发生概率在两组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区别。

虽然网上有数不清的例子,什么转发锦鲤后收到零花钱、转发锦鲤后跟男/女神携手脱单(省略一千字羡慕嫉妒恨)、转发锦鲤后抽奖抽中,并且大多数锦鲤都会加上这些例子表示:“我是有魔法的,来转发我吧。”

但是所有这些例子是经过筛选的,大部分人并没有因为转发锦鲤而变得好运,比如我转发锦鲤就没脱单、我转发锦鲤就没收到零花钱、我转发锦鲤就从未抽到过奖,所以我不转发。

“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”,是因为运气差的笑不出来。心理学称这种由筛选引发的误会为幸存者偏差,我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产生的结果,没关注筛选的过程,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。

那么筛选的结果能否说明锦鲤或多或少也有作用呢?也不能。和男/女神携手脱单也许不是因为锦鲤,而是因为爱情、友情、有钱任性、运气好、月色很美、玄学,算了我编不出来了。

总之原因不一定就是锦鲤;收到零花钱可能是因为刚好是发零花钱的日子、中了彩票、爸妈一拍脑袋“原来我们还有个娃”,原因也不能全归锦鲤;抽到奖的例子中……你们运气真好,锦鲤也并非是仅有的原因。

像这样对事件原因的讨论引发的误会叫归因偏差。我们之所以容易把好事归在锦鲤的头上,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为转发后百分之一百会发生好事,所以当罕见的好事发生时,就容易归因于锦鲤。又比如一门课全班95%的同学都过了,而小明挂了,这是一次意外事件,人们容易将其归因于小明自身的问题。

Part two

锦鲤为什么有点用

虽说锦鲤对好事发生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,但我转了高兴啊,心情好啊,这是为什么呢?

首先,我们是出于什么心态转发锦鲤的?

1.“转发锦鲤又不会掉块肉,万一运气真的好了反而赚了。”

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,好像锦鲤只是个吉祥物,可有可无一样,而事实并非如此。

转发锦鲤能增强信心。比如我考高数前转发锦鲤,让我感觉受到了不知名的祝福,幸运+999,能力+999,考试难度-999。有些高中在高考前老师会组团求签、考研前找乐山大佛摸摸佛脚,就是类似的道理。

转发锦鲤来的信心并不牢靠,高数可能过也可能挂,当高数挂了的时候,锦鲤的作用又来了:这不全是我的错,锦鲤没起到作用!

这种现象叫:责任转移。虽然不是很积极,但这是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之一:如果我高数考试前没有转发锦鲤,挂科后就可能想“我居然挂科了”、“我真没用”、“线性代数也要挂科”、“我门门都要挂科我一事无成”,人可能会被负面情绪淹没,如果没有“想开”,就可能发展成抑郁情绪甚至是抑郁症。

如果多次转发锦鲤运气都变好了,欧洲人吃我一矛 那么我们就倾向于相信锦鲤的功效,认为锦鲤有用。

2.“我觉得锦鲤有用。”“你看那么多成功案例,锦鲤会有用的。”

理论上锦鲤并不能帮助某事成功,但我们相信锦鲤会有用,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安慰剂效应。

安慰剂效应最早是一位医生发现的,他的一位病人坚信某种药能治好自己的病,而医生用专业知识告诉病人这种药是没用的,但是病人不听,医生只好给病人用了这种药,最后竟然起了作用。

在这个例子中,病人告诉自己这药是有用的,所以病人吃这种药时会引发安慰剂效应;在锦鲤的例子中,锦鲤往往会说“转发后三天之内好运不断”以及一万个成功案例,让你认为锦鲤有用。当你多少有些相信锦鲤后再转发,就会引发安慰剂效应。安慰剂效应会促进阿片肽和多巴胺的分泌,它们都能让人心情愉悦。

如果转发锦鲤后没有作用,那么我们转发锦鲤的心态就会回到原先“万一运气真的好了就很赚”的心态,形成一种“增强信心+责任转移——安慰剂效应”的循环,既能帮助我们避免迷信,又能让我们情绪良好、充满信心。

3.“转发锦鲤后我要开始干活了”。

并不是很多人抱有这样的心态看待锦鲤的,不过这会使我们形成条件反射:每当我们看到锦鲤时,我们就知道接下来要考试、要面试、要做ppt、要写报告了。

虽然事情很多我们也许会焦虑,但当我们真的投身于考试面试……之后,事情一般不会往坏的地方发展,而且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好事发生,我们就倾向于认为我们转发锦鲤后投身于工作,得到了随机的好事作为奖赏,因此我们会更卖力地干活,事实证明,这样的随机强化是最难消失的。

4.“因为大家都转发了”、“转发一下好让大家都知道我还活着”。

这一类的心态与社交有关,往往是跟风。研究表明,跟风这种行为显著加强了感知有用性的影响。

所谓感知有用性,指的是社交平台提供的服务对用户管理人际关系的有用性与有效性,在锦鲤的例子中,感知有用性就是转发锦鲤对我们管理人际关系有用有效,再用大白话解释这一研究结论:我们转发锦鲤,使我们感到自己“回”到了现实世界的亲友们当中,回到亲友们中自然使我们感到愉快、感到“好像活过来了”。

所以我们转发锦鲤之后会觉得心情好,可能是因为我们“回”到了亲友间,可能是因为充满了迷之自信,可能是因为安慰剂效应,可能是沉迷干活无法自拔,也可能是因为让锦鲤背了锅。总之,转发锦鲤能增强信心,转发锦鲤能让我们情绪稳定、心情愉悦,甚至能让我们沉迷于眼前的ddl和琐碎杂务。

作者在筹备本文写作时多次转发锦鲤,与多次转发锦鲤的同学xxx攀谈(感谢一下xxx提供了写作思路),顺便蹭了点欧气。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同时玩抽卡游戏,并且成功脱非入欧。

作者与编辑在沟通时,编辑的修改意见中多次出现“锦鲤”字样。

面对这么一条锦鲤推送,你确定不留下点痕迹蹭蹭欧气吗?毕竟锦鲤是好事啊。

参考文献:

曹欢欢,姜锦虎,胡立斌. (2015). 社交网络持续使用:从众行为和习惯调节作用. 华东经济管 理,29,156-162.

邓潇斐,罗非,郭建友. (2015). 对立的双生子:基于疼痛的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机制. 心理科学进展,23,822-835.

唐文杰,侯玉波. (2017). 预期如何影响人们对不愉快事件的体验. 心理科学,40,1435-1441.

韦纳. (1999). 人类动机:比喻、理论和研究. 浙江教育出版社.

杨洁敏,张蜀,袁加锦,刘光远. (2015). 心理预期与认知方式对负面情绪的交互调节. 心理科学进展,23,1312-1323.

张功耀. (2015). 安慰剂效应造成的哲学困惑. 自然辩证法研究,31,59-64.

张文彩,袁立壮,陆运青,罗劲. (2011). 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. 心理科学进展,19,1115-1125.

张莹,黄希庭. (2008).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. 心理科学,31,214-217.

相关推荐

雾化芯一般多久换一次合适?
365bet线路检测中心

雾化芯一般多久换一次合适?

📅 08-06 👁️ 187
微粒贷开通申请的详细流程与审核时间...
365bet在线足球开户

微粒贷开通申请的详细流程与审核时间...

📅 09-27 👁️ 6157
如何在国内上外网app?
365bet线路检测中心

如何在国内上外网app?

📅 07-19 👁️ 297